“熊孩子”真的是“育儿师”一招能搞定的?
前两天有位家长给我转发了一段育儿师用一招搞定“熊孩子”的视频,然后在育儿交流微信上问我:“看着视频里的孩子真心疼,看着这位妈妈这样带孩子真是着急!这位育儿师的方法真的可行吗?我出于母亲的本能反应为什么这么讨厌这个育儿师呢?”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n1321ez9hpz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从视频的评论看,看完后不舒服的父母有很多,但是觉得孩子太熊,育儿师的做法大快人心的父母也不少。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,这位育儿师的做法究竟是否妥当呢?
这位育儿师所用的是行为学的方法,可惜使用得并不对
行为学认为要减少某个行为,就需要同时引进具有相同功能的合适行为加以替代,这一点在这位育儿师的做法中并未得到体现。
无疑,孩子用哭闹自伤的行为来表达需求是不合适的,育儿师试图改变这种行为的想法并没有错。
可惜的是,她的做法既不让孩子表达需求,也没有引导孩子用其它合适的方式表达,而是用剥夺妈妈的爱和关注作为威胁,来压抑孩子的需求表达。
我很担心,如果那位妈妈一直这么做,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还会不会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。
育儿师的最大错误:混淆了孩子行为的功能
育儿师用剥夺妈妈关注和爱的方法来“惩罚”孩子哭闹的行为。简单来说,就是把“妈妈对于孩子行为的态度”等同于“妈妈对孩子的态度”。从而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:“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,你这样做妈妈就不喜欢你!”
长此以往,孩子在行为表现上可能真的会变“乖”,不再当众打滚。但是不出意外的话,孩子会更粘妈妈。因为他失去了安全感,不确定妈妈是不是还爱自己。
孩子会比以前更多观察妈妈的表情语气和动作,把更多的认知能量放到对妈妈情绪进行探测的“雷达”上,因为他需要确定妈妈有没有生气,有没有表现出失望。
孩子还可能会出现讨好性人格,做一切可以讨好妈妈的行为。因为,在他最难受无助惶恐的时候,在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不理自己的时候,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的时候,只有对妈妈说“对不起”,妈妈才会抱他,才会说爱他。
无条件的爱 vs 有界限的行为
在刚结束的“回应孩子需求的技巧,高质量陪伴的注意事项”讲座中(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我的荔枝直播间),我曾就此提过几点建议。对于没有参加讲座的家长而言,很容易混淆弄错其中这一点。
“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满足并不冲突,对孩子的爱和对界限的遵守可以并存。”
一方面,有些家长很容易把对孩子的爱,和对待孩子的行为相混淆。觉得我爱孩子,所以就应该满足孩子的不正确行为,否则他会哭得很伤心。为了让他不伤心,我就应该满足他的要求,而不制止他的行为。
这样做是不对的,结果很容易导致视频里的情况出现。孩子知道你舍不得他哭,舍不得他伤害自己,他可以通过哭闹自伤来达到目的。于是,他的哭闹和自伤行为就被一次次强化,愈演愈烈。
另一方面,有些家长会容易把对孩子行为的愤怒,和对孩子的爱相混淆。孩子出现某些行为的时候,家长会打骂孩子,会对孩子说:“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!我就不要你了!”而这就是视频中育儿师教那位妈妈所做的事情。
我们所说的“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满足,爱和界限并不矛盾”,是指我们对孩子的爱,不应附加任何条件,但是对于孩子的某些问题和要求,则应该有必要的界限。
正解 = 陪伴 + 要求不满足
在这个情境下,更妥当的处理方式应该是:孩子哭闹的时候陪在旁边,但不满足孩子的要求。我们在孩子哭闹厉害的时候,可以不说话,只陪伴。因为这时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,还可能哭得更厉害。
等孩子哭闹稍减,告诉孩子你在这里陪他,他可以随时和你说话,随时来你的怀抱,但是妈妈不会给你拿……(具体的理由建议等孩子情绪平静后和孩子聊天时再提及,这里尽量平静而简短)。
这个过程一开始会比较考验妈妈的耐心,尤其是已经哭闹成习惯的孩子,他们不会立即马上改变行为模式,而是会反复试探几次。
有些妈妈可能会说,我当时很生气啊,控制不住自己。这种情况可以去听听我直播间里“如何避免对娃使用‘狮吼功’?用了之后咋办 ”的免费讲座(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我的荔枝直播间)。
如果你真的生气了,也没有关系。我们不是圣人,都会被一些特定的点碰触而发怒。重要的是,生气过后你是怎么和孩子交流的。是因为内疚而无条件满足孩子?还是当做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?
我的建议是,大家可以和孩子聊聊你为什么生气,即使孩子可能太小,还听不懂,我们至少可以对他说:“妈妈生气和不喜欢的是你的行为,但是妈妈总是爱着你的。”
我一直用这样的办法。现在我们家正处在T2的妹妹让我生气的时候,哥哥就会在一旁安慰妹妹说:“妹妹,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,可是妈妈总是爱着你的……”
*文中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*
本文作者徐桂凤,授权独家首发于【妈咪知道】,【妈咪知道】平台致力于为妈妈、宝宝提供移动健康管理服务,产科、儿科问题,一键咨询,三甲医院医生在线解答.
相关阅读:
公众号作者
徐桂凤
发育行为心理医生
发展心理学硕士、儿少心理硕士、医学学士,爱荷华大学在读博士
曾任职于广州某三甲儿童医院、美国华盛顿婴幼儿家庭中心
现兼职工作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发展与障碍中心
育儿交流微信:
Bamia2 (因时间有限主要用于妈妈们进行相互交流和支持,群主和管理员也会尽力为大家提供帮助。)